您的位置: 首页 >银行>河北省银行业动态>详细内容

同频共振 “冀”往开来显担当 访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贺同宝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冯瑶 赵鑫 发布时间:2024/04/23 点击数: 【字体: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河北全力加快对接步伐,抓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政策东风,将承接疏解项目和强化三地合作作为推进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省上下聚合力、挖潜力、强动力,推动一批好政策落地、好企业扎根、好项目开花。

  为更好服务这一区域重大战略,河北金融业十年来推出了哪些举措,有何亮点?未来部署了哪些工作?近日,记者采访了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贺同宝。

  《金融时报》记者: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实施十年。这期间,河北金融业开展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贺同宝: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强大的资金保障,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是施策的着力点之一。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从顶层设计着手,将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雄安新区设立之初,就联合省内金融机构成立了金融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小组、金融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前方工作组,并陆续与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在三个率先突破领域开展了一系列“金融+政府+产业”跨部门协作。同时,与京津两地人民银行建立了三地协调机制,共同创设京津冀产业链支持计划,拿出125亿元再贷款额度专项支持京津冀产业链上企业发展,凝聚起工作合力。

  省内金融机构在联合授信、项目库共建、项目审批协同等方面开展探索,制定倾斜性信贷政策,开通绿色通道,总体效果不错,这里我可以分享一组数据:截至2023年末,河北省金融机构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贷款余额超过1.85万亿元,其中,支持交通一体化项目贷款余额6485亿元,每年新增投放超过1000亿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贷款余额3977亿元,重点支持大气和水污染治理、“三北”防护林、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等建设;产业升级转移和非首都功能疏解领域贷款余额3550亿元,重点支持了一大批产业合作园以及雄安新区涉及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基础设施建设。

  河北金融业也在协同服务的过程中不断补齐短板,缩小与京津两地的能力差距。比如,在绿色金融方面,推出了“碳中和挂钩贷”“碳中和债”“绿色信贷前置认定”等产品服务创新,近三年,河北绿色贷款同比增速均在35%以上,最高达59.9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1.46个百分点;在科技金融方面,人民银行河北省与省科技厅双牵头,联合河北证监局等九部门建立河北省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开展科创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与省科技厅共同创设“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科技创新再贷款产品”——“科冀贷”,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连续3年保持14%以上同比增速。

  《金融时报》记者: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河北的定位是“三区一基地”,产业转型升级既涉及产业协同又涉及生态环保,请介绍一下河北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重要举措和成效。

  贺同宝: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是河北打造“三区一基地”的重要内容,钢铁作为河北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长、碳减排潜力大,技术、工艺、流程复杂,是河北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钢铁产业也因此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和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锋队”。

  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围绕钢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从总量和结构上为钢铁产业提供资金保障,打出“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信贷+债务融资工具+转型贷款”的金融工具“组合拳”,同时从搭建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政策体系出发,形成覆盖钢铁产业上下游的政策体系网。

  值得一提的是,在钢铁行业去产能、钢铁行业贷款受限的情况下,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联合省工信厅、省发改委等部门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充分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将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方向引导至支持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上来。同时引导省内龙头钢铁企业发行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有效满足企业零碳冶金技术、负碳技术、氢冶金等科技研发领域的金融需求。

  2022G20转型金融框架提出后,河北省分行率先在全国出台专门针对钢铁行业的转型金融政策《河北省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工作指引(2023-2024年版)》,为钢铁行业低碳转型融资提供了政策依据。成立了绿色转型金融联盟,落地了河钢集团首笔转型金融产品的授信。除专门针对钢铁的金融支持政策外,还加强对张家口氢能全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支持,契合钢铁行业以氢代煤、冶炼绿钢对氢能的需求;出台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工业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高端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及汽车等处于钢铁行业下游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钢铁企业从粗钢生产向特钢、核心基础零部件用钢的高端化跃升。

  当前,河北省钢铁行业环保绩效创A级企业达到3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8家,均为全国第一。河北省钢铁沿铁临港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绿色已经成为钢铁行业发展的底色,工艺装备水平、关键技术在全国领先,钢铁行业为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良好示范。

  《金融时报》记者:雄安新区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载体,河北金融业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中有哪些亮点工作?

  贺同宝:从建设规划到实质性开工,再到如今进入大规模建设和承接非首都功能并重阶段,能够精准满足不同阶段的金融需求是河北金融业令人称道的方面。举例来说,规划建设初期,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成立金融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前方工作组、研究小组,积极配合总行、省委省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等部门就雄安新区金融发展战略和雄安新区金融布局优化、雄安新区投融资体系建设等开展前瞻性研究;实质性开工建设阶段,聚焦雄安新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和开放发展先行区定位,在绿色金融、金融对外开放、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在此期间,国库河北雄安新区中心支库、人民银行雄安新区营业管理部先后挂牌成立,新区的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水平逐步提升。

  在加大资金支持方面,充分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等低成本资金精准对接雄安新区金融需求,引导金融机构为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提供长周期、低成本资金,每年新增贷款超过1000亿元。同时,推动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境外资金、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雄安新区筹建雄澳、雄港合作基金,引入外商投资股权投资基金。

  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按照雄安新区先植绿、后建城的思路,除大力支持植树造林、生态环境治理等传统绿色领域外,在支持绿色建筑领域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制定绿色建筑前置信贷认定管理办法,将绿色信贷认定前置到绿色建筑认定之前。目前,雄安新区所有的建筑都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真正成为了绿色新城。

  在金融对外开放方面,严格落实总行提出的“将雄安新区打造成全国金融改革先行示范区”的要求,推动雄安新区金融业开展先行先试,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试点、数字人民币等11余项金融试点政策在新区先行先试。尤其2023年底争取到的提高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额度、部分资本项目外汇登记由银行直接办理等5项跨境投融资高水平开放政策,进一步提升了雄安新区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

  与此同时,随着智慧雄安建设步伐加快,河北省分行抓住区块链技术在雄安新区建设领域大范围应用的契机,推动金融区块链技术在雄安新区率先落地,打造出全国首个“区块链平台+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首笔数字人民币缴税入库业务场景以及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缴纳海关风险保证金场景、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跨行代发场景、农民工工资全链条穿透式支付等10项场景。

  如今,雄安新区逐渐成为金融资源的聚集地、金融创新的引领地、金融服务的制高地。截至目前,雄安新区各类金融机构共9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计4151.5亿元,同比增长38.9%,金融业税收成为新区第二大支柱产业;本外币贷款余额从2017年末的177亿元增长到2023年末的3491亿元,是新区设立之初的19.7倍。

  《金融时报》记者:未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加强金融合作方面还有哪些工作部署?

  贺同宝: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强调“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下一步,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快金融协同发展步伐,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协同发展、产业聚集、金融环境优化等需要,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一是围绕服务京津冀三地产业链、创新链开展金融合作,联合京津两地人民银行,针对京津冀“六链五群”建立产业链金融协同机制。二是加快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做好“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奠定坚实基础。三是进一步对标京津金融服务能力,深化同京津两地人民银行交流合作,助力京津冀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四是加大对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金融支持力度,落实好中央一揽子特殊政策,利用好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总行、外汇管理总局等赋予雄安新区的各项金融政策和试点,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助力新区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和开放发展先行区。

 


终审:admin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