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聚焦:“金融+”,链接乡村发展生态圈
——乡村金融的广西实践
你印象中的银行是什么样的?
存取款、贷款、理财、缴纳水电费……
如今,在广西的乡村大地上,人们对银行的固有印象逐渐被打破,金融服务的边界逐步得到拓展、延伸。
推动这一创举的,是一家矢志深耕乡村金融的城商行——桂林银行。
近年来,桂林银行通过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借助金融科技、物理网络和金融资源优势,立体搭建起乡村发展“金融+”生态圈。
越来越多的公共资源、社会资源、商业资源通过接入这个生态圈,源源不断流向全区近7000个行政村,为广西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汇聚起强大合力。
以非金融服务反哺金融的独特路径,让桂林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位,走出一条城商行与“三农”互相成就的双赢路径,也实现了自身稳健经营和服务地方发展的同频共振、双向奔赴。
科技赋能
打造多功能“接线板”
盛夏的骄阳炙烤大地,让前来赶圩的人们热得口干舌燥。在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镇的桂林银行乐洲村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前,一个熟悉的身影蹒跚而来。
“陈婆婆,又是一个人来赶圩呀?快坐下喝杯茶,解解渴!”该服务站站长、乐洲村村委会妇女主任黄月递上一杯清茶。
陈婆婆“咕咚咕咚”饮下茶水说:“谢谢你呀!家里就我一个老太婆,没办法了。以前出门买米买油还要先去镇里取钱,现在到你的服务点取钱办事都方便,孩子们在外地打工也心安多了。”
服务点站长黄月在服务点开展
“文化进万家”党建主题读书会活动
在黄月看来,金融服务的内涵不仅仅是钱,更是一种襄助。
在她管理的服务站门口,挂满了招牌。除了“桂林银行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还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征收服务点”“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就业培训服务点”“乡邻小站”“户外劳动者驿站”“红十字博爱驿站”……
2019年建站以来,经黄月推荐,桂林银行共给予乐洲村超300户农户授信1106万元,支持农户增产增收;依托桂林银行“天天开心团”平台,帮助村内农产品打开销路,累计销售农产品近1500斤,金额约3.5万元;联合村委开展社保活动40余场,发放社保卡1000余张,协同各社会组织开展卫生健康、应急救护、防灾避险、人道主义救援、反金融诈骗等公益活动31场,服务3000余人,共同促进村里乡风文明建设。
“我们近7000个村级服务点,就像一个功能强大的‘接线板’,为社会各界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联动、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提供‘接入口’,各行各业想要助力乡村振兴,都可以在这个‘接线板’上加个插口,就能打通进入农村的渠道。”桂林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经过4年的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桂林银行不断完善四级服务网络,构筑“政银企”合作桥梁,在推动金融服务下沉的同时,还带动了近30项公共服务、社会资源低成本、高效率下沉乡村。
如今,桂林银行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及助农终端不仅可以转账汇款,还可以办理社保缴费、代缴水电费等业务。农民在“家门口”即可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缴纳、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社保/医保参保信息查询等20余项社保、15项医保业务;使用即时制卡设备,办理社保卡时长由原来的30天缩短至20分钟。
在桂林、柳州等地,桂林银行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的助农终端还加载有“智慧医疗”功能,可联通当地三甲医院医疗系统,农民在村里即可享受“预约挂号”“医疗查询”“续方取药”“视频问诊”等医疗服务;开辟医院问诊电话“绿色通道”,服务点站长可通过电话,帮助村民办理病患者预约住院床位、专家问诊等业务。
此外,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灵活就业人员公积金缴纳、预约挂号、远程视频问诊、创业就业咨询等“一揽子”服务,都可在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一站式”完成,有效减轻政府公共服务下沉压力,破解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充分难题。
截至2024年3月末,桂林银行已挂牌设立6151家社保代缴服务点、3939家存款保险宣讲站点、1065家退役军人就业创业驿站、872家农家书屋、318家自助医疗服务点、1251家红十字博爱驿站、214家红色驿站。
整合资源
扩大乡村“朋友圈”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创业就业政策相继出台,桂林银行多措并举助力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加强“政银企”多方协作,加大线上线下人才推荐和输送服务工作,推动青年创业就业。
该行加强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就业服务部门的协作与联动,以近7000家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和600多家社区小微支行作为就业对接平台,通过协助企业发布招工信息、登记求职人员信息等,创新“企业用人、网点找人”和“群众求职、网点引荐”双向推荐就业服务模式,推动就业服务下沉至农村。
就业稳得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有了坚实支撑。桂林银行相关负责人认为,协助政府做好就业工作,有利于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活品质,也利于银行进一步开展本职工作。
退役军人是重要的人力人才资源,促进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有助于推动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提升,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退役军人唐良超回乡创立了资源县盛德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深圳等地。然而,在创业前期,由于资金短缺,养殖设备、蛋鸡等采购遇到难题。桂林银行得知后,第一时间主动向该合作社提供专项金融服务,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贷款审批,成功帮助唐良超解了燃眉之急。
合作社为贫困户开办养殖技术培训班
目前,桂林银行资源支行与资源县盛德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建“服务乡村振兴示范点”,累计带动1200多名农户参与养殖,每户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有效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为帮助更多退役军人实现自我价值,桂林银行与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携手合作,推动广西五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与桂林银行四级服务网络有机结合,共建近千家“退役军人创业就业驿站”。通过实施“融军联”政银合作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计划,推出“军创贷”“拥军贷”等产品,出台金融帮扶、助力军创优品销售等11项措施,与军创企业孵化基地共建共联。今年以来,桂林银行累计投放“拥军贷”2430万元,支持多家军创企业创新发展。
桂林银行通过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示范点、深化平台共建、政策联动与多方融合等方式加强跨界宣传方式创新,持续推进与政府部门、监管部门、高校、企业的合作交流,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金融品牌,服务乡村振兴“朋友圈”不断扩大。截至2024年6月末,全行累计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示范点566个,开展13万场金融知识下乡活动,惠及村民652万人。
今后,桂林银行将推动线上线下高度融合,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完全融合,以“平台+自主经营体”思维整合各类资源,以此来实现风险可控,资金周转速度快,更有效推动乡村发展的目标。
有关专家表示,桂林银行通过提供平台化服务,发挥金融的联结功能和纽带作用,促进各类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下沉乡村,提高了响应群众诉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速度与能力,激发了乡村治理活力,在推动乡村治理体系重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中国式乡村治理创新的“动力引擎”。
合作共赢
写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答卷
“我常在客户微信群里宣传推广金桔,开展线上团购,会员日购买等活动,帮助拓宽金桔销路和加强品牌影响,客户可以得到比市场价更低的实惠,农户得到销售帮助,对扩大生产有了信心,双方都增强了与我们的黏合度,我们则收获了更多的信任。”桂林银行相关负责人如此诠释这场双向奔赴。
桂林银行开展“双12乡村振兴直播间”之融安金桔节专场直播活动
对于农产品种植生产,“桂银人”做了许多“不务正业”的工作:帮助农户搭棚盖膜、杀虫打药,甚至采买化肥……
桂林银行小微支行的员工常驻农村,为当地农民提供力所能及的非金融服务——寻项目、找技术、提供农村社保和医疗便民服务,扶持创业带动就业……
“正是凭借下沉的触角和‘不务正业’,银行与农民、企业和企业家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该负责人说。
乡村是普惠金融的主战场。在乡村振兴中,金融机构承担着重要的资源配置功能。“在过去数十年中,广袤的乡村,无论是农民的收入结构还是基层公共服务中心,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金融服务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有关专家表示,由于乡村经营主体弱质性、乡村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客观存在,金融机构在支持乡村振兴时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如今,乡村金融要回答的重大问题,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如何服务“三农”的问题,而是如何重构金融体系——既要实现社会目标,又要形成商业可持续的金融生态体系。
探索形成一套兼顾社会责任和商业可持续的“1+6”乡村金融经验做法,正是桂林银行乡村金融的核心要义。
数年间,无数广西乡村人口的生活,因乡村金融的创新实践而改变;不计其数县域创业者的梦想,因乡村金融的深入实施而实现。
“通过数年的乡村金融实践,我们在‘三农’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是众多‘桂银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桂林银行相关负责人说。
资产规模突破5000亿元,成为广西首家中型地方法人银行,风险化解有力推进,市场地位持续提升……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桂林银行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马九杰评价,以非金融服务反哺金融,是桂林银行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路上一个独特而有效的亮点。
桂林银行积极、创新、全面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助力城乡一体化融合,打造“金融+”生态圈,其意义不仅是一家城商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后续发展动力,更是给出了“金融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桂林银行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剑锋认为,桂林银行关于振兴乡村经济的创新实践,可以代表中国农业和乡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是中国原创的金融生态管理思想,比格莱珉银行的模式更有生命力,值得全国,甚至全球推广。
今天的桂林银行,越来越不像一家传统城商行。其通过不断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推进平台和数据资源的资产化,创造越来越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眼下,许多有活力、有潜力的企业,正在乡村大地上孕育、成长。
识于微时,相伴经年。这也许是一家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最美好的遇见和守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