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商携手文旅“遗”路同行
从远销海外的瑶族服饰到穿越千年的壮族铜鼓,从迎接八方来客的月也侗寨到耳畔流淌的侗族大歌,每一项非遗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示着广西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广西农商联合银行以普惠金融“遗”路同行,通过精准有力的信贷扶持,推动非遗传承与文旅产业有机衔接,续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锦绣芳华。
瑶族服饰:“金线”织就锦绣梦
在享有“千家瑶寨·万户瑶乡”美誉的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白裤瑶群众正以指尖技艺传承千年文化。黎凤珍是南丹县八圩瑶族乡的一名白裤瑶妇女,她从事土法染布和瑶族服饰手工制作已经30多年。
2024年,黎凤珍筹建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非遗工坊时遭遇资金瓶颈,向南丹联社寻求信贷支持。经信贷人员实地考察,该社向其发放“桂惠贷”50万元。该工坊占地600平方米,涵盖非遗展厅、生产车间及手工坊三大功能区,不仅传承传统印染技艺,更将蓝靛制品创新转化为艺术画作、时尚服饰等文创产品,打造非遗展示、工艺体验、文旅消费于一体的复合空间。
在她的染布坊带动下,八圩瑶族乡、里湖瑶族乡的100余户农村妇女一起居家就业,每年人均收入不少于3万元。2021年起,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非遗工坊先后获得广西首批文化“双创示范企业”、自治区妇联授牌的“金绣球”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等称号。
铜鼓铸造:古韵新声“贷”传承
走进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铜鼓铸造厂,工人把铜水注入铜鼓模具之中。一旁的成品展示区,数十个已经制作完成的铜鼓正在等待包装运往各地。“现在的产品是出来一批卖一批,很抢手。”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传承人韦启初说。
环江农信社金融专员实地了解铜鼓生产情况
韦启初出生在一个铸造工匠家族,高祖父是清朝时期的民间铜鼓铸造师,但到韦启初父亲这一代,铜鼓铸造技艺逐渐失传。为还原铜鼓铸造技艺,20多年来,韦启初不断对铜鼓铸造工艺进行研究改良。韦启初的铜鼓铸造厂曾因资金短缺导致技术研发受阻,环江农信社通过精准投放20万元信用贷款,支持其攻克大型铜鼓铸造核心技术,成功打造直径6.68米的“世界铜鼓王”,年产值突破300万元,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洲。
月也侗寨:金融润泽侗乡情
每晚华灯初上,在三江月也侗寨的侗乡鸟巢剧场,侗族大型实景演出《坐妹三江》准时上演。
月也侗寨集美食、住宿、购物、娱乐、休闲养生为一体。2023年,月也侗寨景区项目后续配套设施建设资金不足,三江农商行了解这一情况后,组织工作人员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公司的运营模式、业务布局以及未来规划,为该项目的开发企业定制了专属金融服务方案。针对木质古建筑维护成本高、文旅项目回报周期长的特性,三江农商行推出2500万元固定资产贷款,并给予一定利率优惠。
依托金融助力,该景区的游览量逐年攀升,其非遗实景演出《坐妹·三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年演出达345场,带动特色民宿集群、非遗油茶工坊等衍生业态蓬勃发展,形成“演艺经济-非遗传承-产业延伸”的生态链,实现景区周边餐饮民宿等年综合增收超5000万元,走出了一条民族文化保护、金融精准赋能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特色发展之路。
非遗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乡村振兴的“活态基因”,通过金融赋能,非遗文化实现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带动就业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未来,广西农商联合银行将持续深化“非遗+金融”融合发展模式,推出更多定制化普惠产品,助力非遗技艺走向国际舞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