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 “融杭联甬接沪”跑出加速度
绍兴西接杭州、东连宁波、北临上海,是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城市和杭甬“双城记”的“金扁担”。
“独行快,众行远”,长三角要“先行”,绍兴更须“早起”“奋起”。近年来,绍兴立足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先进制造等禀赋优势,坚定实施融杭联甬接沪战略,主动服务对接沪杭甬,在构建同城化大交通中实现了“无缝对接”,在深耕链群化大产业中实现“借梯登高”,在培育高能级大平台中实现“竞跑领跑”,在践行共富大场景中实现“高频共振”,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绍兴样本、绍兴经验,在长三角版图上不断协同发力、输出动能。
肩负时代使命,满载千年古城诚意与期待,一叶乌篷载着绍兴,摇进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
杭绍同城
共绘蓝图
绍兴与杭州早已牵手共舞多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局面。
2022年,经过多年谋划,绍兴融杭标志性平台——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获省政府批复设立,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空间范围包括柯桥区与杭州市萧山区毗邻的华舍街道、钱清街道、杨汛桥街道的全部区域,定位为全国一流临空智造区、杭绍同城合作创新区、绍兴未来城市实践区。
眼下,杭绍临空示范区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向着“杭绍光电谷、临空智创城”目标,“飞”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航线。今年4月,位于示范区绍兴片区的兴华芯(绍兴)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首张半导体光罩样片成功“问世”。
首张样片诞生,也为杭绍临空示范区积蓄了更多发展后劲。过去一年,杭绍临空示范区签约引进兴华芯半导体光罩、芯链半导体光罩材料等11个产业项目,加速推进在建的9个产业项目,其中豪微科技等5个产业项目已顺利结顶。从半导体核心材料制备、装备制造到设计、封装、测试,这块“试验田”已展现出非凡的产业“生长力”。
大道弥坚,履而后宽,绍兴不断扩容窗口,提升融杭层次。今年3月,绍兴重磅发布《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提出融杭发展“8410”核心任务,从交通、科技创新、产业、民生服务等八个方面来实现“同城化”的目标。
融杭,不是虚无缥缈的宏大叙事,它的注脚写在百姓生活的细节里。
时空距离缩小,心理距离拉近,这是很多杭州人和绍兴人的直观体会:以协办杭州亚运会为契机,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与杭州地铁5号线无缝对接;今年1月,长三角智慧交通示范项目——杭绍甬高速杭绍段项目正式建成通车;2月,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工程开工,杭绍地铁开启“组网运营、双线换乘”的发展新阶段;面广量大的公交专线,正如雨后春笋般在杭绍间的毗邻乡镇穿行……
来自省城的专家到绍兴坐诊,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城市的医疗资源?没错,这就是融杭医疗合作带来的红利。今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绍兴医院(越城院区)正式运行,与总院实行垂直化管理、一体化运行、同质化医疗,开创跨区域合作办医新模式。紧接着,绍兴还将持续深化与省级医院合作,继续推进省人民医院绍兴医院二期、国科大附属肿瘤医院绍兴院区、柯桥未来医学中心等重点项目。
何止是医疗合作,近年来,杭绍两地持续深化文化、教育等资源共享,比如共同开展运河文化资源保护、运河沿线古城古镇提升、旅游产品联合宣传推广,书写东方水城与世界名城邂逅的美丽故事。
奔“甬”入湾
并肩而行
向东是大海,地域广阔、土壤肥沃的宁绍平原上,两座城市比邻而生、水乳交融,正书写湾区合作新范式。
2022年,甬绍共同签署“1+7”合作协议,聚焦开放联动发展,抢抓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自贸试验区等机遇,共推空港、海港、陆港、信息港四港融合联通,协同建设一体化合作先行区。
踏浪前行,通江达海。绍兴作为长三角陆海联动节点城市,深度接轨宁波舟山港,推动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区列入省级规划,加强绍兴港区与宁波港区联动,全力推进杭甬运河通航能力提升,加快金甬铁路绍兴段、曹娥江清风船闸及航道工程、诸暨市店口综合港区、义甬舟(新昌)数字物流园等重大工程建设。
公共交通网络不断加密。2023年,乘坐杭绍甬城际列车往返甬绍两市的乘客分别达到8.9万人、10.01万人,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新昌航站楼、金甬铁路开通运营,助力构建甬绍半小时交通圈;新增余姚—上虞、奉化—新昌等跨市公交,便利两地市民跨市流动。
产业联动实现跨区协同。强化绍兴科创走廊与宁波甬江科创区协同联动,协同开展集成电路产业“芯机联动”,宁波前湾新区与绍兴滨海新区开展战略合作,两大新区获批省高能级战略平台,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引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合作项目,联合培育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水电能源实现互保共济。2023年,钦寸水库、汤浦水库向宁波供水1.68亿方,宁波登陆的液化天然气和东海天然气通过杭甬天然气管道送至绍兴。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正式印发《关于浙江镜岭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镜岭水库可与钦寸水库、汤浦水库等形成联合调度,为姚江上游西排工程创造更好条件,进一步完善绍兴、宁波等地的防洪、供水体系。
蜿蜒的四明山脉,从来挡不住创新合作、双向奔赴的浓浓热情。上虞区永和镇和余姚市兰江街道、梁弄镇结成了亲邻党建联建共同体,探索实施异地矛盾联调等工作机制,建立边界乡镇之间的沟通对话机制,两地居民手足之情愈发浓厚。
眼下,两市正围绕共建湾区创新合作新高地的战略方向,以全域开放体系构建为突破点,以区域产业协同为发力点,以民生服务共享为落脚点,深化跨区域重大平台项目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共同争取重大战略支撑和重大改革赋能,谱写甬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向“海”借力
追求卓越
上海,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绍兴,长三角城市群的璀璨明珠。两座城市一湾之隔,地域相近、人文相亲、经济相融。
近年来,绍兴不断拓展“接沪”格局,多次举办“上海·绍兴周”活动,每年在沪开展人才、文旅合作推介活动,成功纳入“1+14”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制定出台《绍兴深度接轨上海行动计划》,在接受上海辐射、溢出、带动中,奋力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上海高校云集、院所众多,对于绍兴而言,就是一座值得深挖的高端创新资源富矿。去年12月,绍兴与复旦大学联合举办“复旦大学·绍兴周”活动,搭建复旦大学与本地企业成果对接桥梁,推动158项行业成果落地,成为长三角地区校地合作的新样板新模式。今年,绍兴将持续与上海科创、金融、高校等平台对接,深化滨海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杭绍临空人才合作创新区、诸暨“海归小镇”等改革试验区建设,更大力度集聚在沪“越智”人才资源,打响长三角青年人才创业最温暖城市品牌。
此外,绍兴以标志性合作项目为驱动,全面加快深度接轨上海步伐。推进“研发总部在上海,二级研发和制造基地在绍兴”的模式,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重点,吸引上海国际知名企业、国际资本等落户绍兴;对接上海国际科创和金融中心,加快融入G60等区域创新走廊步伐,建设绍兴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挖掘优秀科创企业上市科创板。
绍兴借助“上海窗口”,深化贸易、商务、会展、供应链服务协作共赢发展,主动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积极打造国际会展“目的地”,成功举办CEFCO论坛等活动,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经验,探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绍兴综合保税区、中国轻纺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三大国家级开放平台,以及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绍兴联动创新区、浙江(绍兴)RCEP高水平开放合作示范区融合发展路径。
这些都只是绍兴积极“接沪”的缩影,全方位的融合正全速推进。绍兴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接轨上海“五大中心”建设,绍兴将推动创新理念学沪、科技人才融沪、新质产业链沪、全域开放接沪、文化顶流进沪、医教资源联沪、增值服务亲沪,打造上海制造的重要协作区、上海服务的重要拓展区、上海创新的主要转化地、上海文化的重要交融地。
融入长三角,绍兴意气风发、砥砺前行,描绘出一幅奋力开创未来的美好愿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