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水利 惠民生,宾川来凤溪村圆了百年盼水梦
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到2023年;从群众自主挖渠建成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最早的水利隧道,到政府三次投资建设引水工程;从千亩“雷响田”的一片荒芜,到千亩“活水田”的满目葱绿。历经百年,宾川县拉乌彝族乡来凤溪村村民终圆“盼水梦”。
大理州来凤溪村,是一个聚居于半山腰的彝族村落,由于资源型缺水十分严重,数千亩梯田成了只能耕种一季作物的“雷响田”。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为谋求生路,来凤溪村村民在族人李荣贵的率众集资下,开凿出92米长的来凤溪隧道,并配套建有8公里的引水渠,是宾川县最早的水利隧道。从此,古隧道成了当地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的唯一水源,隧道所在山也被定名为“打洞山”。
来凤溪老隧道
来凤溪新隧道
运行一百多年后,由于古隧道地下水位下降,水又成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急需破解的难题。据来凤溪村板房小组的73岁老人李先明回忆,由于古隧道水量日渐减少,群众用水矛盾愈发突出,至1980年前后,数千亩土地又变回了“雷响田”。
“我们种了一两亩粮食,大部分都晒死了,有一些土地因为没有水就荒着。那时候的小春季,大部分人只能收一百到三百斤粮食,最多不超过五百斤,有时连苞谷面糊都很难吃上。”李先明说。
久旱逢“春”,“雷响田”终迎“生机水”。
1989年12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来凤溪村在原隧道往下一百米处开凿新隧道,隧洞长740米,修通9公里长的进水沟,并于1992年5月竣工。1997年3月,又投入资金63.7万元,对全长5.31公里的引水沟进行硬化建设。随着两次水利建设的完工,一股日流量约500立方米的“生机水”流进了来凤溪村,开始滋养这片干涸已久的土地,整个村落犹如雨后春笋般迸发出强有力的生机。
“我们供娃娃读书的时候,那个新洞子还没有打通,基本没有经济作物,连供娃娃的书费都交不起,这几年变化大了,这些基础设施都陆陆续续建起来了,村容村貌和生活水平提升非常大。”李先明说。
作物缺水、群众着急,用水矛盾再度凸显。
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来凤溪村的青笋、分葱、重楼等作物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23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就达2400亩,新隧道的水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灌溉需求,经济作物得不到足够灌溉,产量、质量难以提升,作物缺水、群众着急,用水矛盾再度凸显,仅2023年来凤溪村的用水矛盾纠纷就有30余起,缺水仍是来凤溪村发展的最大阻碍。
“在烟水工程建设之前,我们村的放水用水问题相当突出,灌溉用水要实行排班制度,每户放水时间只有一两个小时,农忙时候经常是不分昼夜地放水,有些群众为了争水,甚至吵架、打架,矛盾纠纷比较多。”来凤溪村委会工作人员李美云说。
烟水工程,助农“及时雨”。
2022年,拉乌彝族乡结合来凤溪村水窖保有量大,但蓄水率低的实际情况,瞄准问题推动跨区域引水,经多方争取后,投资344.88万元的来凤溪烟水工程开始实施,项目从17公里外的大厂村取水,建有引水管道14.88公里,取水坝1处,蓄水池3座,可蓄水1200立方米。2023年7月,来自“邻家兄弟”的水流到了来凤溪村,并于同年11月水量趋于稳定,日流量可达1800至2000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170亩。
“烟水工程通了以后,水资源可以说是比较充足了,小春作物的产量、质量也上去了,价格又卖得高,今年的小春收入比去年翻了一倍。去年,我家种了两亩多青笋,卖了两万多元,今年的种植面积增加了一亩多,但总收入已经到了七八万元。如果水稳定的话,我还准备再扩大两三亩的种植面积。”来凤溪村板房小组村民李松权说道。
终有回响,圆了百年盼水梦!
百年来,这个被缺水牵制的彝族村落,从自发挖渠难以彻底解决问题,到党和国家推动引水工程建设才圆了百年“盼水梦”,一次次的水利工程建设,让这片热土迸发出无限生机,当地群众实现了从想吃饱到能吃好,再到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快步迈进。
截至2024年5月,当地小春经济作物总产值1500余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余万元,同比增长约200%,群众收入增幅明显。同时,在烟水工程覆盖区内,用水矛盾纠纷直线下降,今年以来,群众用水矛盾纠纷为零。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