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双版纳:探索产业建设推动生态修复之路 纳达勐水库面山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纳达勐水库面山生态修复项目成效显著,目前,水库已经由原来的保障性水源地提级成为饮用水水源地。
2012年前,由于长期垦殖,6000余亩的纳达勐水库周边面山成为了荒山野岭,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内的生态功能退化严重。为推动生态修复,在当地财政难以支撑庞大修复工程支出的情况下,勐海县于2012年引入企业,成立了勐海县悦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启了以产业建设推动生态修复的探索之路。通过多年探索,企业科学合理配置生物资源种类和数量,随着林木不断成长和项目区生态功能逐步改善,如今,项目区郁闭度达0.6以上,林木郁郁葱葱、花香四溢,林水相得益彰,宛如一片世外桃源。
生态修复前的纳达勐水库
生态修复后的纳达勐水库
起初,企业结合西双版纳州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种植了大量高价值长周期的红木类珍贵用材树种,包括海南黄花梨、大果紫檀、版纳黑黄檀等。由于当地海拔较高、沙性土壤保水能力弱、土壤长期被冲刷而肥力不足等因素,导致所种林木存活率不高,项目成效不明显。为实现项目经济增收,继续推进生态修复,企业于2015年陆续种植茶苗。但由于土壤水肥不足,茶苗的成活率和品质不佳。在各级林草部门的指导下,企业于2016年开始大规模建设黄樟、西南桦、山桂花等乡土树种混交林,并套种补种茶苗,大幅度提升了树和茶的成活率。2020年前后,随着茶园森林化生态修复技术逐步成熟,企业依据该技术理论,进行了大规模林相改造。在抚育过程中保留了原生树木,在库区沿岸和道路两旁大规模套种冬樱花、白花羊铁甲、棠梨等开花树木,在茶园中补植了大量的红木荷、桤木等高大乡土树种,在茶园周边密植红木荷等乡土树种,真正达到了“中间打伞、周边围林”的茶园森林化效果,茶叶品质和单价得到了大幅提升。企业生产的茶叶通过中国和国际有机认证,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不断提升生态修复成效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该项目区先后落地“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院士专家工作站”“云南省勐海县智慧茶产业科技特派团”“云南有机普洱茶数字茶园科技创新建设基地”“云南省茶产业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应用创新团队”。同时,该项目也成为了西双版纳州茶园森林化生态修复建设的示范点。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