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各地金融>云南>政府信息项目>详细内容

寻找“农地入市”新机遇 云南峨山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

来源:云南日报 作者:朱丹 发布时间:2024/05/26 点击数: 【字体:

日前,自然资源部公布全国35个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典型示范案例,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因用地主体引导有效位列其中。在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峨山县提前谋划、合理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入市试点工作任务,为云南省深入推进入市试点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全面摸底找“宝地”

“农地入市”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土地问题。相关专家介绍,我国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分为三大类:宅基地、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和集体建设经营性用地。允许入市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是集体的经营性建设用地,并非所有集体建设用地,不包括农村公益性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更不是建设用地之外的其他耕地。入市的前提是土地必须符合规划,入市之后,还要对土地用途进行严格管制。

为弄清楚哪些地块是可以入市的“宝地”,峨山县全面开展摸排,引导企业选择存量用地。在全面摸底、科学布局、完善制度的基础上,认真从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4宗入市地块,共计28.33亩,为吸引、引导企业入驻发展打好基础。其中,岔河村民小组一宗18.25亩的可入市地块条件最为成熟,已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审批、所有权和使用权确权发证、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地价评估、入市方案审核等前期工作,村集体入市意愿强烈。

结合云南滇一服饰科技有限公司转型升级需求,峨山县就其搬迁面临的交通、规模、用途等方面选址问题主动交流沟通、积极推介引导。最终,双方于2023年7月20日以212.92万元价格成功达成交易。

全流程提供“保姆式”服务

如何让“闲地”变“宝地”?峨山县积极盘活闲置土地,打通审批桎梏,探索“三证联发”,为用地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

自然资源等部门坚持全流程、全过程服务,换位思考为企业解决难题。通过主动服务、容缺预审、并联审批等模式改革,将审批时间由11个工作日最大限度缩短到1个工作日,完成不动产权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三证”联发,实现交地和开工无缝对接。充分发挥部门协调、联系优势提供暖心“保姆式”服务,全程协助企业到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税务等各相关部门研究解决问题,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同时,峨山县还积极健全抵押贷款途径,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试点地块成功入市后,积极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途径,初步确定了抵押贷款比例为土地估价的50%。在得知企业反馈贷款金额有限后,又尝试采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建项目”共同抵押贷款的新方式,进一步有效解决融资额度低、贷款难度大等问题。

“闲地”实现三重效益

以“农地入市”的方式盘活闲置土地,峨山县实现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带动地方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落地,壮大了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三重效益。

峨山县通过引导企业选择存量建设用地,在积极盘活闲置土地的同时,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用地支持和保障,实现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同责。云南滇一服饰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50万件服装智能化加工生产项目的入驻,极大地带动了岔河乡第二产业经济发展,实现工业项目零的突破。

在“农地入市”过程中,峨山县自然资源局第一时间积极配合出具规划条件,为入市工作推进、企业制定规划方案提供依据。县政府牵头构建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帮办代办提升服务水平,最大化为企业节约时间成本,获企业点赞。县政府在项目落成前积极联络促成企业与村集体进行洽谈、沟通,并做好宣传,不断提升企业影响力。

岔河村入市地块土地增值收益的80%将纳入村集体资产,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再次分配,充分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村民财富。入驻项目落地后年产值可达8000万元以上,实现税收600万元以上,对岔河乡生产总值贡献高达23.53%,极大促进全乡经济发展。项目建成后,可提供300余个岗位,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实现户均年收入增加3.6万元至4.8万元,促进解决全乡劳动力外流30%以上,有利于推动乡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终审:邓晶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