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各地金融>四川>政府信息项目>详细内容

创新创业的“成都模式”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王雷 发布时间:2024/05/27 点击数: 【字体:

不久前落下帷幕的2023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以其精彩纷呈的思想碰撞、干货满满的产业交流、成果丰硕的牵手合作,给成都创新创业产业的新一轮发展打下了一针“强心剂”。

与此同时,以2023成都创交会为窗口,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企业,越来越清晰明了地了解到成都在创新创业产业发展方面所探索出的一条全新道路,这条道路上,有着成都在助力传统企业实现数字化升级过程中积累的“成都经验”,有着成都在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上的“成都探索”,更有着实现未来产业突破发展的“成都打法”……这一切,构成了这座城市在创新创业发展方面的“成都模式”。

助力支柱企业提能发展的“成都经验”

数字经济时代,传统的支柱企业如何顺利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企业发展的提能升级,这是当前经济发展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对此,成都市探索出了一条助力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都经验”,从今年创交会重点活动——2023成都大数据产业生态服务大会就可见一斑。总体而言,这套经验可以总结为:

方向专家带。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加速演变,“技术-产业”交互迭代效应持续增强,数字技术极大地改变全球要素资源配置方式、产业发展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传统企业应该如何去适应新技术发展、新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变化?这本身就是一道很难的课题。有难题不可怕,有专业人士指导就行,在这一点上,成都长期投入各种资源邀请行业专家,来为成都的创新企业出谋划策。在本次大会上就邀请到了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洪才,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郑纬民这样的重磅专家,从经济发展和战略发展角度为成都创新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清单政府给。在邀请专家为企业的转型升级理清思路和方向的同时,政府也积极为企业搭台,让传统企业的需求匹配到最合适的数字化能力。在本次服务大会上正式首发了《成都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蓝皮书(2023)》和《成都市企业数字化转型供给清单》,让成都大量能够高效匹配需求、提供轻量化应用、开展全流程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服务机构,能够与对应的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精准适配,实现1+1>2的理想效果。

效果有评估。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另一痛点是:缺乏有效的效果评估体系,这意味着企业的一系列转型升级投入难以得到及时的正向反馈,改革的效果不明,也就意味着极有可能半途而废。为了解决这个痛点,成都市积极助力企业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来解答数字化转型水平、质量如何这个问题。在本次服务大会上,中关村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首席数据官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剑就深入解读了《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进行多维度度量评判,让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有纲可循。

推进新兴产业领先发展的“成都探索”

大数据、人工智能……随着今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在全球范围内的爆火,人工智能产业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兴产业,也被各方寄予厚望,争相加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力度,加速在这一领域的产业布局。

在这方面,成都早已是“有备而来”。在今年创交会期间,2023人工智能产业CEO大会暨人工智能大模型西部峰会正式举行,汇聚了省市主管部门领导、领军专家学者、领航企业高管、本地企业高管等行业顶尖大脑,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产业新机遇新未来,共商算力底座赋能大模型发展路径。在本次大会上,国内知名大模型首聚成都,展示了各自的突破和应用。科大讯飞副总裁、星火军团总裁刘江详细介绍了星火认知大模型,从文本生成到语言理解再到逻辑推理,涵盖了多维度的能力和进展,并探讨了大模型应用场景及行业应用的关键要素。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成都市人工智能专家智囊团专家杨帆表示,未来大模型将作为一体化基础设施,服务于广泛的B端和C端场景,成为推动人工智能泛化和通用化的核心力量。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李夏风认为,AI的发展将会托起数字化发展带来业务的革新。云天励飞副总裁郑文先强调,大模型应用场景落地的关键来自推理侧芯片的算力支持,因此未来应加强云端和推理侧芯片技术的研发。

这样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头脑风暴,对于成都在这一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自然是受益匪浅,而人工智能产业CEO大会今年已经是连续第五年举办了,它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汇聚政产学研各方观点和需求的一个重要交流平台,也代表着成都在新兴产业布局方面特有的前瞻性。

这样的超前布局,早已成为成都的“常规操作”。今年1月,在ChatGPT走红之前,成都市就正式印发了《成都市围绕超算智算加快算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是全国发布的首个算力产业政策。按照这一措施,成都每年将发放不超过1000万元的“算力券”,用于支持算力中介服务机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创客、科研机构、高校等使用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算力资源。而“算力”对于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算力资源的宝贵,这在随后开启的大模型时代,大家都已经心照不宣。

也正是在这样的超前探索推动下,成都市在数字经济相关产业上获得了持续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大数据产业规模823.04亿元,实现两年翻一番,人工智能产业规模616亿元,产业综合实力全国第6,产业增速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成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573.02亿元,同比增速为32.16%;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424亿元,同比增速为36.9%。

推动未来产业突破发展的“成都打法”

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成都的脚步从未停止。如何从早期开始,从政策、项目、资本等多角度引导创新企业投身未来产业,提前完成产业布局,这背后的“成都打法”,可以从成都市在布局元宇宙这一未来产业中的各种举措中找到线索。

在今年创交会期间,成都市举办了2023全国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峰会,在本次峰会上,发布了多项重磅成果,包括《十大工业元宇宙创新城市白皮书(2023)》《“元宇宙生态共建”倡议》《工业元宇宙典型案例》《成都元宇宙典型应用场景案例集》《成都元宇宙场景建设机会清单》等等。

围绕元宇宙产业布局,成都市打出了一套威力十足的“组合拳”。一方面,通过邀请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在内的顶尖“智囊”,共话元宇宙产业“数实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另一方面,与国内多地城市共同构建元宇宙发展“共同体”,以《元宇宙生态共建倡议》将各地元宇宙联盟、协会、机构、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起相关城市、企业和行业协会常态化沟通机制,形成未来产业发展的有效合力。

与此同时,成都市密集推出支持元宇宙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抢占元宇宙产业战略制高点。去年12月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建设九大元宇宙+应用场景、2个元宇宙发展集聚区;今年6月,成都市经信局新经济委再次发布《2023年成都市元宇宙场景建设工作计划》,加速加码元宇宙产业布局,提出成都市今年将重点推进元文旅、元工业、元消费、元蓉城四大领域35个场景建设项目;而就在刚刚今年9月,《四川省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也正式出台,成为继上海、河南、浙江之后的第四个省级元宇宙专项政策,为元宇宙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成都市已在元宇宙相关产业发展、企业培育、技术储备、基础设施等方面积累了良好的基础资源,整个产业正在这套“成都打法”的引导之下,厚积薄发,静待花开。

以“成都经验”助力支柱企业提能发展,以“成都探索”推进新兴产业领先发展,以“成都打法”推动未来产业突破发展,这样的“成都模式”已经在过去的实践考卷中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未来,这套“成都模式”也将借着成都创交会这一窗口,被进一步学习、借鉴和推广,去影响到更多城市的创新发展。


终审:徐梓函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