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各地金融>四川>四川产经>详细内容

青羊:研发新“大国粮仓” 粮食“住”进气膜仓

来源:中新网四川 作者:吴平华 陈静 闫青 发布时间:2024/05/24 点击数: 【字体:

民以食为天,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米饭馒头的时候,是否想过粮食是如何从田间到餐桌的呢?从田间到餐桌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仓储,如何让储粮更加绿色化、智能化,是储粮行业科技工作者一直在攻坚克难的问题。

U664P952DT20240415150502

这个“难题”交到了国内粮食行业专门从事粮食储藏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中央级科研机构——中储粮成都储藏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储藏院)。这家位于青羊工业总部基地N区的企业,以创新赋能,让粮食“住”进气膜仓,实现了从“从0到1”的突破,为新一代“大国粮仓”奠基。

粮食气膜仓是如何诞生的?这样的新质生产力对于储粮行业来说有什么效益?

  单仓储粮7500吨 仓储技术跨界转化

在中央储备粮四川新津直属库,几座像气球一样的仓库在这里拔地而起,洁白的“肤色”、独特的“身姿”,加上肩负的特殊使命,使他们成为当地的新地标。

这是由成都储藏院与中煤能源集团联合研发的首创架空式粮食气膜仓,这样的粮食气膜仓共有4座,每座高36.1米、直径23米,单仓就能储粮7500吨。按每个成年人每天消耗半斤口粮计算,一仓粮可满足七万人一年的口粮。

“我们家里经常买的米面,夏季一个月后,袋子里面就有可能长虫生霉,没法吃了,所以说储存粮食并不简单,不是放进仓里就不管了。”在青羊工业总部基地N区,成都储藏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月直奔主题地介绍说。

据了解,传统的仓库因为保温隔热气密性不好,维修保护成本高,粮食行业的科技工作者都在努力寻找具有良好气密性和保温隔热功能,既能保护粮食减少资源浪费,又能保持粮食营养和口感的一种新型粮仓。如果把传统粮仓的储粮方式比作给粮食穿了一件普通的棉衣,那么气膜仓就好比给它换了一件高档的羽绒服,各项性能都会显著提升。

  突破“卡脖子”技术 实现绿色储粮领域的重大技术革新

  当时,研究团队算了一笔账——粮食气膜仓的建设成本与传统粮仓相当,但可实现低温储粮,运行能耗同比预计节约30%以上。研究团队敏锐地察觉到,这正是大家苦苦寻觅的新一代绿色“大国粮仓”。

  然而,金灿灿的粮食和黑黝黝的煤炭天差地别,储煤仓并不适合直接储存粮食,粮食对于仓储条件的要求比起煤炭堪称苛刻。

  和煤仓相比,粮食气膜仓在保温隔热性能、气密性能、防水防潮性能等方面要高很多,毕竟粮食是要吃到嘴里的,要充分保证粮食的安全性。从煤仓到粮食气膜仓的研发过程中,团队先后突破了粮食“保鲜膜”、构建新仓顶、空中搭建等“卡脖子”的技术,实现了粮食储备仓在绿色储粮领域的重大技术革新。

  2021年3月,作为中储粮集团重点科技项目,中储粮新津粮食气膜钢筋混凝土圆顶仓设施设备专项试点研究项目正式启动实施,才开始就在粮食“保鲜膜”上遇到了不少难点。

  从确定仓型、制作粮食“保鲜膜”、构建新仓顶、空中搭建、小空间的施工神器到改造通风口,每一个环节都困难重重,但从未放弃过。

  2023年7月,粮食气膜仓通过验收,图纸变成现实。从镇江入境的进口大豆将优先“住”进粮食气膜仓。4座粮食气膜仓投入使用,可储存3万吨粮食,按每个成年人每天消耗半斤口粮计算,4个粮仓可满足28万人一年的口粮。

  “从0到1” 为新一代“大国粮仓”奠基

  “粮食行业的创新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从收粮、检测到储藏都运用上一些‘黑科技’,随着应用的推广,经济效益也逐渐凸显了出来。”李月介绍,比如粮食气模仓的运用,从经济效益上来说,首先是保质增效,以稻谷为例,采用低温储粮技术,每吨粮食在市场上可以多卖100元,氮气气调储粮,每吨粮可以多卖60元,以一个10万吨的粮库来算的话,每一个轮换周期可以增效600万元到1000万元。其次是降本增效,因为气膜仓有着天然的隔热性和气密性,免去了仓房维修改造的成本,如果按照10万吨储备规模的粮库计算的话,省下的维修改造费用,可以达到500万到1000万元,对粮食仓储行业是非常可观的降本增效的做法。

  除了经济效益,更多体现的是社会效益,粮食气膜仓以绝佳的性能开展绿色储粮技术,可以给老百姓奉献更加优质的粮食,让大家吃得更好。

  “我们粮食行业的研发和应用,没有那么多高大上,但通过在绿色储粮技术研发、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开发上不断发力,成果将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颠覆之前的方法,希望未来把这些技术带给更多的粮食仓储企业。”李月坚定地表示,科技工作者在研发中收获“从0到1”的经验,将为未来粮食仓储行业朝着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终审:徐梓函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