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火箭助推系统”助力成都创新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3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作为近年来成都创交会的重头戏之一,第三届可信区块链安全攻防大赛成为了不少年轻的创新主体同场竞技的激烈舞台,也吸引了众多参会人员的目光。过去两年,这项攻防大赛共吸引了54支参赛队伍报名参与,其中不少团队和人才选择了留在成都继续深耕自己的事业。
在这个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下,这些极富创意和能力的“科技创新主体”,成为了成都这座城市最宝贵的战略资源。为呵护这些创新主体的成长,近年来成都也是积极探索出了一套具有成都特色的“多级火箭助推系统”,帮助他们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三级跃迁,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要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未来在成都,将有更多创新企业在富有成都特色的“多级火箭”助推之下,站上全球舞台,培育出当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最需要的“新质生产力”。
“第一级火箭”点火:让创新企业的“想法”成为“做法”
创新,它的起点来自一个又一个天马行空的创意,然而在现实中,许许多多天马行空、灵光乍现的创意,大部分都死在了摇篮里。为什么?因为大部分的创意,仅仅是在技术验证环节就已经无法完成:
一个关于自动驾驶的创意,需要一套完成的测试系统进行验证;一个关于靶向药的新想法,需要有符合条件的实验室去尝试;一个关于高速列车的新突破,需要一套高速磁浮设备去完成……
而这些创新应用实验室,技术难度之大、资本投入之巨,显然不是一个初创的创新团队能够负担的。
在2021年国庆档上演的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有一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由黄轩扮演的新中国第一批火箭研究人员,为了找到火箭固体燃料频频爆炸的原因,最后不得不选择在试验期间用肉眼观察的方式去记录全过程,最终英勇牺牲的情节。
这样的情节如果发生在今天,只需要一台8K超高清专业摄像机就可以轻松把这项工作完成。而对于今天成都的创新创业者而言,无疑是幸福的,拥有这样技术的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不仅有了,而且就在成都。
这还仅仅是其中一个缩影。目前,成都已经有了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南交大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大批国家级创新应用实验室,让创新创业企业可以实现“即插即用”,大大降低了技术验证的门槛,打破从“想法”到“做法”的壁垒,助力企业实现从无到有的关键突破。
“第二级火箭”接力:让创新企业的“试验品”变成生产力
当创新的想法得到技术验证,确定可实现可操作之后,如何让它走出实验室,走进市场,变成真实的生产力,这中间隔着一条难度颇大的进步“鸿沟”。为了助力成都的创新创业企业顺利跨越这道鸿沟,“第二级火箭”开始启动助力。
这一级“助推火箭”,是一套全方位助力的组合拳:
一方面,成都市以创交会为主体平台,在过去9年中,持续发挥其汇聚资源要素、赋能城市发展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促进创新创业企业发展所必需的技术、数据、人才、资本等核心要素加速在蓉城聚集,促进全要素流通、交易,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创新赋能聚力。
另一方面,成都市积极为创新创业企业构建“产品应用场景”,建立产品应用实测机制,通过建设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来推动新产品现实应用,整合城市空间、政府资源、市民体验等要素参与创新企业的新产品试用、反馈和校准,做好新产品进入市场前的最后一套“模拟题”。
以成都智元汇为例,这家本土创新企业主要聚焦中国城市数字化平台的研发、投资、建设与场景运营。此前,为提高地铁通行效率,智元汇开发了一套“刷脸过闸”的解决方案,但这套新产品能否在真实场景中应对地铁高峰期的汹涌人流?为了让这一新产品顺利投入市场,成都市在新川创新科技园内为它搭建了一个内部封闭式应用场景进行测试,随后又在郫都区开设了一个社会开放式的BRT场景实验室,通过对真实BRT站点的闸机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后端人脸系统、开发毫秒级支付通行功能,由真实的市民担任“测试员”,去验证这一套刷脸过闸系统,能否真正应对城市公共交通大客流、高密度、低时延、高并发的复杂需求。
后来的故事大家应该就很熟悉了,目前在成都的12条地铁线、287座车站、7000多组闸机,每天都有无数市民通过智元汇开发的这套产品实现刷脸过闸,同时这套系统还陆续应用到了西安、郑州、哈尔滨等六个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大大提升了城市公共交通的通行效率。
此外,以成都创交会为载体,成都市还积极开展全方位的产业对接活动,为创新企业与龙头企业、需求方进行对接,让供需双方充分了解各自“缺什么”、“有什么”,帮助成都的创新企业精准出击、卡位入链,让它们的创新产品在产品链中、在链主企业的供应商队伍里占据C位。
正是在这第二级火箭的助推之下,一批批创新创业企业在成都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萌芽状态的创新团队向着“专精特新”的方向快速前进。
“第三级火箭”助推:让创新企业的生产力升级领导力
实现“从小到大”的成长之后,创新企业的发展脚步并未停止,下一步则需要“由大到强”,从供应链上的“专精特新”进一步跃升为自带生态的链主企业,去真正带动整个产业生态的发展。
在今年的成都创交会上,一场产业链创新应用展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在这个展会上重点设置了“创新团队成长篇”“市场主题发展篇”“万千气象体验篇”三个篇章,让参会者沉浸式感知成都创新智造的看家本领和拳头产品,也能切身感受成都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城市核心竞争力。
这样的城市核心竞争力背后,是成都市全力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早在2021年12月10日,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首次提出“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正式吹响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号角。为了顺利推进产业建圈强链,成都市制定了明确的行动指南。在《成都市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中明确了组织保障,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一条重点产业链、一个市(区)领导挂帅、一个市(区)协同工作专班整链包干、一链到底;《成都市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则明确了市场规律,依托一批集聚“链主”企业、汇聚高能级平台、集中先进资源要素的主力产业园区(功能区),一批集聚专精特新和关键配套企业的协同发展地,推动产业建圈强链落地落实。
在这样的机制保证下,成都的创新企业实现由大到强的门槛被大大降低。生于成都、长于成都的明星企业极米科技对此或许深有体会,这个在成都一栋毛坯别墅里踏上追梦路的企业,于2021年成功登陆科创板,成长为家用投影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如今更成为家用投影行业的标准制定者,在2023年牵头制定了中国首部专门针对投影机亮度研制的团体标准。与此同时,极米也随着自身的壮大积极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比如极米投影仪配套使用的激光屏幕就来自成都的另一家“小巨人”企业——成都菲斯特科技有限公司,更多类似的情形在成都的创新企业中比比皆是。
从创新团队,到专精特新,再到生态企业,成都的“多级火箭助推系统”为创新企业的成长创造了适宜的环境,也必将带来更高能级的“新质生产力”,而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这也将为成都经济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起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