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各地金融>四川>魅力四川>详细内容

点亮“成都智造”产业地标,成都轨道交通走进株洲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卢永洪 发布时间:2024/05/25 点击数: 【字体:

一辆地铁风驰电掣,似离弦之箭般冲向下一站。11月28日上午9点,随着成都轨道交通最新线路19号线二期全线首列车正式开行,成都轨道交通“第四城”的里程数冲破600公里大关……

同日午间12点半,一队行色匆匆的成都人,经由双流机场搭乘飞机腾空而起。作为成都轨交人,他们是从事轨道交通产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代表。

新时代,孜孜以求的成都轨交人正在逐浪新型工业化。

这次,成都轨交人直奔“一座被火车拉来的城市”——湖南株洲。

认真贯彻制造强市战略、落实“成都智造”品牌培育行动部署,“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品牌塑造活动”株洲成行。

不止于一个轨道交通应用的大场景,在西部,成都是一个拥有轨道交通产业全产业链的重要城市。

轨交产业 协同发展

11月29日至30日,美丽的湘江两岸,参加活动的嘉宾云集。来自蓉株两地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与轨道交通企业代表齐聚,共同寻求产业对接合作机会,谋求产业园和企业发展之道,共商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

活动期间,不仅成功举行“轨道交通产业蓉株双城推介活动”(简称:蓉株推介会)及“轨道交通‘成都品牌’主题交流沙龙”,成都的轨交人一行还分别去到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株洲九方制动设备有限公司装备公司和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开展实地调研。

不出两日,“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品牌塑造活动”株洲行取得成功,成都轨交人一行满载而归。

四川新闻网记者现场获悉,为更好地服务两地产业高质量发展,今次活动签订了成都市城轨交通产业协会与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会协同发展倡议书,见证了成都艾格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株洲桓基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签约。

大江两岸,何以携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四川省委做出“以工业为主体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工业兴省,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成都市坚持将制造业作为“立城之本、兴市之要”。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轨道交通大量进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是国之重器。

在蓉株推介会上,株洲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和株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两地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市场拓展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

说到成都地铁里程站上“600+”,记者访问到株洲九方制动设备有限公司装备公司相关负责人,十分推崇这次蓉株推介会的他表示,九方装备主要是为株洲本地做配套,原来的发展范围还不是那么广。作为核心轨道产品的生产制造商,能更好地融入成都这样的重要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

资料显示,湖南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共拥有300多家企业,已形成比较完备的产业链,中车株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轨道交通产业不仅是成都市“建圈强链”行动明确的重点产业链之一,更是四川省明确要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已初步形成“一总部三基地”产业发展格局,覆盖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维服务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是纳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全国唯一一个在轨道交通产业领域获批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西部首个具备城轨A型电客车自主检修和城际动车组高级修能力的城市。

目前,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生态体系稳步构建。从企业指标来看,培育规上企业200余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余家,链主企业6家。从平台指标来看,集聚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西南交大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等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40余个。从金融指标来看,全市首支亿元规模轨道交通专项基金已组建完成。从人才指标来看,汇聚两院院士、市级产业领军人才近50人。

相关数据还显示,2022年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约2000亿元人民币,城轨车辆装备本地化配套率提升至50%,力争到2025年,成都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突破500亿元,整车装备配套能力达到70%以上,机电系统配套能力达到30%以上。

轨行天下,何以成都?

当前,成都已迈入超大城市行列,经济总量已连跨8个千亿台阶、接近2万亿元。

成都市为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确立了打造“成都智造”城市名片、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制定了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成都智造”品牌培育、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协同共建、现代都市工业发展、支持制造业产业功能区提能升级等6个专项行动计划,为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全覆盖、全周期的政策支持。

数据显示,成都到2025年支柱产业集群规模突破4万亿元,其中,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智能终端、高端软件、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型材料、能源环保装备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

锚定新型工业化的成都,城市竞争力正在不断提升。

成都,都成!成都不仅联合中车四方研发出全国首列基于5G车车通信全自动驾驶的时速140-160公里的新一代市域A型列车,还联合中车长客研发全球首列时速160公里氢能源全自动市域列车。展望未来,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处于提档升级、提质增效的“窗口期”,在国家大战略背景下积极“强链补链”“拓圈扩链”,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赋能优化升级传统轨道交通产业。探索新制式轨道交通、泛轨道交通突破点,前瞻布局新赛道,抢占新一轮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先手棋”。

在新型工业化指引下,“先手棋”如何下?

将围绕‘制造强市’战略和产业‘建圈强链’行动部署,遵循“纵向延链、横向拓展、协同融合”的发展思路,构建“链主企业+领军人才+产业基金+中介机构+公共平台”产业生态体系,全力促进成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能级提升,构建区域协同产业配套体系,有力提升轨道交通‘成都车、成都研、成都造、成都修、成都配套’品牌溢出力和行业领跑力。一方面,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围绕成都制造强市战略深入研究谋划轨道交通产业政策措施,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从创新转化、企业培育、要素保障等方面着力;另一方面,依托轨道交通重点院所、重大平台,抢抓机遇,推动重大项目、关键产品落地成都。

轨行天下,何以成都?

成都,一个拥有轨道交通产业全产业链的重要城市。

成都,又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终审:徐梓函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