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全面盘活国有“三资” 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发挥国有资产效益,增强财政资源统筹,大连市积极谋划,主动作为,2023年在省内率先开展国有资产资源资金(以下简称国有“三资”)清查盘活专项行动,全面挖掘国有“三资”潜力、释放国有“三资”价值,有效支持防风险、保民生、稳增长,助力大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构建“大格局”,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高位高频推动
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有“三资”清查盘活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市级成立存量资产盘活处置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主任担任组长,高位研究谋划;由常务副市长担任总指挥,专抓具体工作;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等市级领导,对全市12个县区“一对一”包保。各县区比照市级模式,均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全市工作拉满“进度条”、跑上“快车道”。
强化“大统筹”,形成市级抓总、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工作合力
一是强化制度设计。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大连市国有“三资”清查盘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实施范围、工作要求、责任分工。市级牵头部门配套出台7个领域具体操作方案,形成了“1+7”政策体系,确保各领域、各地区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同时,将此项工作列入市政府绩效考核,全面压实工作责任、有效传导工作压力。
二是凝聚工作合力。市级层面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构建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市财政局统筹协调,市级主管部门分类指导,各级政府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部门协同联动、市县同步推进。市财政局积极发挥桥梁纽带、统筹协调作用,与“银、资、企”对接,组织召开项目推介会,社会反响积极;在交易平台开辟专栏,线上线下长期推广。同时,建立“周跟踪、旬调度、月汇报”制度,及时传达部署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协调解决工作困难问题、汇总上报工作成效。
摸排“大国资”,形成“两张清单”、“两本台账”
一是“全覆盖”实施。树立“大国资”理念,按照“全口径、全覆盖”的原则,首次同时将各级政府管理、控制的各类国有资产、资源、资金,全部纳入实施范围。从类别看,既有房产、土地、设备等实物资产,又有特许经营权、数据资源等无形资产,还有矿产、海域、水务等资源。从行业看,涵盖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存量资金、企业国有资产、园区国有资产、国有自然资源、数据资源、特许经营权等七大领域。
二是“起底式”清查。全面摸清家底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有序推动盘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全市完成2130家行政事业单位、118户国有企业、15家重点园区、5类自然资源、60个特许经营权项目、6732个国有数据目录的全面摸底排查,推动实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三是“清单式”汇总、“台账化”管理。经全面清查摸底,形成“两张清单”,即:底数清单、盘活清单。按照“有序推进、先易后难”原则,建立盘活任务、问题解决“两本台账”,进行动态化跟踪、销号式管理。
发挥“大效益”,盘活增效成果显现
积极挖掘国有“三资”盘活增效潜力,将“沉睡的三资”变成“增收的活水”,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2023年,全市已实现各类盘活收入超110亿元、收回国库统筹使用资金约12亿元,盘活增效工作成效显现。
一是让沉睡的资产“动起来”。通过规范处置、高效利用等方式,发挥闲置低效资产价值。市国资委、旅顺口区政府加强联动,通过并联审批、压缩时限等方式,积极推动闲置十余年的金重集团生产基地恢复投产运营,盘活厂房49.6万平方米、资产价值10.8亿元,同时,带动新增项目投资4.5亿元,实现盘活存量和扩大增量的良性循环。
二是让沉寂的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市级资源统筹能力,突出光伏、海域、砂石等资源优势,推动实现公共资源资产化、价值化。实施“绿电点亮大连”项目,通过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有效盘活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公共建筑屋顶资源,并引入社会资本组建国有控股企业作为实施主体,既实现公共资源的资本化运营,同时还解决城市照明景观项目建设维护资金来源,减少财政资金支出。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4亿度。
三是让沉淀的资金“用起来”。财政部门对各行政事业单位实有资金账户进行全面清理。除另有规定外,对结存时间超过2年、或虽不足2年但无需继续使用的沉淀资金,按照“财政归集资金、单位管理账务、保障必要支出”的原则,全部归集国库统筹使用。
目前,全市已归集使用的沉淀资金约12亿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