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各地金融>辽宁>金融文化>详细内容

国风剧之美在“皮”更在“骨”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彭文祥 发布时间:2024/07/16 点击数: 【字体:

前不久,在CCTV8和腾讯视频播出的古装剧《庆余年》第二季重磅回归,位列上半年国产电视剧全网热度top10中第三。目前,该剧正被翻译成12种语言面向海外市场发行。

国风剧因独特的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成为视觉文化风行时代的宠儿。“国风”蕴含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强音。其内涵不是指《诗经》中一咏三叹、情景交融的《国风》,而是指一种题材、意趣和风格。概言之,国风剧之美在“皮”更在“骨”。皮指皮相、外相,骨指风骨、精神,或者说,前者是形式,后者是内容。在影像表意系统中,国风剧的“皮”之美有显著的表现。比如,在《琅琊榜》《庆余年》《长安十二时辰》《苍兰诀》《梦华录》《赘婿》等一系列作品中,从人物服饰到舞美设计、从泼墨挥毫到弹琴舞剑、从古风民乐到诗词应和、从民俗风情到市井人生……国风剧为火爆的“国风热”增添新景观,也促进中华文化不断“破圈”“出海”。就艺术创作来说,国风剧其“皮”之美就像穿珠红线,流贯人物塑造、叙事展开、主题呈现等全过程,“皮”之美,成为时尚风行和文化认同的“流量密码”。

“皮”之美不可或缺,但“骨”之美更加珍贵。中华美学向来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形神兼备。其中,皮和骨主次有序又“一体两面”。比如,钟嵘《诗品》的“三品论士”,以“风力”为主干、以“丹采”为润饰;谢赫画论中的“六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法。这里的“风力”“气韵”与“骨”或“骨气”内涵相近。在国风剧的审美表意中,其“骨”之美有三个突出表现。简要说来,一是传统文化之美的现代阐扬。作为文化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凝固的审美意识形态,因此,当国风剧将其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经验和关系建立起紧密关联时,新“美”和具体的意义便得以产生,换言之,充满魅力的传统文化以国风剧的形式得以重新表达,并成为当代人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二是现代性体验的审美表达。显然,孕育传统文化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但其基因、根脉留存、潜伏在人们的心智结构和现代性体验之中。而国风剧影像表意的独特处就在于细致展现过去的“传统”经受哪些“新元素”的刺激和冲击而发生改变,并呈现怎样的结果及变化后的“现代”,以至片段联系整体、生活表层的偶然现象折射内在的光辉。三是审美表征的艺术创新。如果说,传统文化之美的实质在于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那么,形式、内容和媒介、传播等方面的创新则使这种“现代性”显影,并“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为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透过风生水起的国风浪潮,国风剧“皮”“骨”之美的辩证法不仅具有艺术创作生产上的典型意义,而且呈现文化繁荣发展上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和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使“国风”审美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深层价值和旺盛生命力,有力、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这种意义上,“国风”就像和煦春风吹拂文艺百花园,催生艺术新表意、展现审美新景观。


终审:莫连格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