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竹编:传承非遗之美 铺就产业之路
盛夏时节,走进瑞昌市南义镇,沿途树木郁郁葱葱,万亩竹林随风摇曳。街道两边,不时能看见妇女坐在家门前忙着编织,一根根粗细各异的竹条在她们的手指间翻飞,经过穿、插、绕、锁等多个技法编织后,一个个精致的竹编用品便初具雏形。
瑞昌竹编技艺是流传于瑞昌民间的一项传统技艺,距今约2500年。其中,南义镇从事竹编产业的人员最多,竹编制品最为出名。千百年来,竹编已成为所有南义人的集体记忆。编竹,是当地人营生的方式,如今更是当地乡村特色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我从14岁开始学习竹编技艺,从事这行已50多年。”在瑞昌竹编国家级传承人田先敏看来,瑞昌竹编作为非遗项目,既是文化也是产业。
走进田先敏开办的南义竹编厂,厂房外堆满了竹子,几个工人正在操作间工作,破竹的,刮皮的,起毛的,弄出一阵声响,不一会一根根竹子就被“肢解”成挂面一样的细线。田先敏告诉记者,竹编工艺工序复杂,要求精密、细腻,难度大,主要工序有去蔸、去梢、破竹、劈条、去篾黄、取层、拣篾、刮篾、煮篾等。手艺人要将一根竹子收拾干净,按照产品的规格锯成长短不一的竹段,再放到80℃左右的高温水池里,倒上食用碱,反复清洗去污,然后再晾晒、烘干,历经10多道工序,一件竹编工艺品才能完成。
复杂的工序造就了精美的竹编用品。竹编也从最初的生产、生活用具,慢慢演变成了工艺品。在田先敏的成品展示馆内,花钵、花篮、动物造型的水果盒、礼品盒……上百种竹编工艺品琳琅满目。开厂以来,田先敏不仅钻研传统的竹编用具,更结合现代需求创新开发新式的竹制品,让非遗竹编与时俱进。
“可不要小看这小小的竹编工艺品,这些产品大部分都是销往国外,意大利、新加坡甚至还有非洲的国家。”田先敏告诉记者,许多民间艺术面临失传,甚至有些在走向消亡。只有找到传统民间艺术与市场结合的接点,才能让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竹编,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也给居民带来了生活的希望。自2017年以来,南义竹编厂联合瑞昌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同举办残疾人免费竹编培训班,为残疾人辅导竹编制作技术,共培训残疾人60多名,上岗就业和自主创业40多名。
翠竹幽幽,满溢生机。同样是在2017年,南义竹编工艺厂竹编培训基地成立,培训基地每年都要组织大量竹编精品走进社区、乡村、学校进行展览。“通过举办展览、非遗进校园等形式,我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上竹编艺术。”田先敏说,竹编的未来在于不断创新和发展,他期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触摸竹皮,感受竹子变为生活工具的过程,真正收获传统技艺的乐趣。
南义竹编厂内 工人正在编制竹编工艺品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