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各地金融>广西>金融文化>详细内容

广西积极为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探索新路

来源:广西金融 发布时间:2024/07/20 点击数: 【字体:

自2018年12月国务院批复《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总体方案》以来,广西牢牢把握战略机遇,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推动人民币面向东盟跨区域使用为重点,在跨境金融创新、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与东盟金融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为我国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探索新路,进一步促进中国—东盟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2019—2023年,广西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从9715亿元增长至2.18万亿元,一直在我国12个西部省(区、市)和9个边境省区排第1。累计增长了1.24倍,年均增速32.7%。

先行先试推动跨境金融创新

充分发挥广西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推出《人民币面向东盟跨区域使用工作指引》《广西推进跨境金融创新实施方案》等相关配套政策,构建形成符合广西涉外经济发展特色、有利于人民币“能用尽用”的政策体系,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引导金融机构发挥自身金融服务优势,加大跨境金融资源配置和创新力度,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境投融资、境外项目银团贷款、大宗商品结构化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跨境保险等业务,形成案例成果276项,全国首创45项,有力支持广西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入开展全国领先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金融创新试点,其中“跨境人民币双向流动便利化”属全国首创,试点已三度推广拓展,业务规模达417亿元。全国首次引入柬埔寨加华银行等非中资境外银行参与人民币对柬埔寨瑞尔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广西成为全国挂牌币种最多、境外参与行最多的银行间区域市场。推动大宗商品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完成全国首例以人民币结算的民营企业铁矿石交易。以跨境人民币贷款支持马来西亚首个外资运营的电网类基础设施项目,树立中资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生基础设施运营的新标杆。数字人民币试点成功落地南宁市和防城港市,全国首创边境小额贸易、海运互市贸易等4个应用场景。

多方联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广西积极加强财政资金与金融工具协同运用,推出地方政策性金融创新,形成桂惠系列品牌,将有限财政资金通过“补、奖、贴、偿、投”等“硬核”方式,实现财政资金由直接投入向间接投入、无偿拨付向股权引导撬动、零碎分散向重点扶持转变,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充分激发财政资金的要素活力,使金融跟着产业走、财政推着金融走、机制围绕效果走,有效撬动金融资本,增强金融供给能力,加大发展实体经济的推力。推出“桂惠贷”。自2021年以来,累计投放优惠利率贷款超990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超41万户(次),直接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超过182亿元。2022年11月“桂惠贷”政策获得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通报表扬。推出“桂惠保”。大力发展农业保险,近五年全区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速超30%。开展巨灾保险试点,保险责任覆盖台风、强降雨等巨灾风险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灾害民生综合保险试点,被列入应急部全国经验推广项目。实施普通公路灾毁保险,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省国道、县乡道统一投保的普通公路灾毁项目。推出“桂惠资”。实施上市奖补等五个方面奖励政策,建立区、市、县三级常态化路演机制,搭建股权融资对接平台,推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推出“桂惠担”。组建广西融资担保集团,建立健全新型融资担保服务体系,聚焦工业振兴、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领域,增强对小微企业、涉农领域的支持。推出“桂惠通”。上线运营广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广西企业险资投融资报送平台,有效服务实体企业融资。推出“桂惠信”。打造企业征信、涉农征信、跨境征信系列平台,打通“数据—信用—信息”转化关键环节,将信用价值转化为信贷价值,助力市场主体“增信”。

有力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印发实施《金融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推进广西运单融资 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若干措施》等文件,构建起融资支持、供应链物流金融创新、政策保障机制于一体的制度框架,引导金融机构更好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发起设立面向东盟的物流金融联盟,带动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的生产循环、商品循环、金融循环和信息循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搭建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北部湾港航融场景,支持进出口双向的海运提单融资、海运运费融资及仓单融资业务。截至2024年5月末,广西基础设施领域贷款同比增长14.0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4.43个百分点。2019年至2023年底,广西金融系统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大项目建设累计融资超6400亿元,综合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提供资金支持超7700亿元。积极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直接融资,累计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项目企业通过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券、企业债券融资超1800亿元。

有效形成面向东盟的金融中后台服务基地

着力在南宁打造金融开放门户的核心区,建设中国—东盟金融城,规划布局金融总部集聚区、金融信息服务区、金融营运服务区和科技金融产业区,截至2024年6月末,累计落户金融机构(企业)552家,是2018年末的26倍,连续3年新增数量超百家,助推南宁市在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最高提升了9个名次。依托广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环境优势、信息优势、成本优势、小语种人才优势,推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太平保险等金融机构在南宁设立面向东盟的区域性总部和中后台服务机构。其中,中银香港东南亚业务营运中心已发展成为中银香港区域化管理的核心,运作效率较业务迁移前提升约20%,日均业务量已达15万笔。中国太平东盟保险服务中心成为太平保险集团面向东盟开展跨境业务、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国际化平台。上海证券交易所广西服务基地、深圳证券交易所广西服务基地,以及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中国—东盟大宗商品期现结合服务基地等一批金融基础设施落户南宁,较大提升了南宁面向东盟的金融服务能力。

全面加强中国—东盟金融交流合作

强化政金合作,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总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50余份,围绕重点融资、机构设立、支付结算、金融创新、人才交流等方面达成500余项合作事项。每年举办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中国—东盟保险合作与发展论坛,2023年首次举办牵手东盟系列金融洽商会、中国—东盟货币合作圆桌会议,共商区域本币结算便利化、支付互联互通等合作事项。通过组团出访、线上交流等多种渠道,与越南、马来西亚和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央行加强双向交流,举办东南亚人民币论坛、中越征信跨境合作交流会等,推进中越边境反假币、反洗钱监管合作,促进跨境金融创新规范健康发展。组建中国太平—东盟保险共同体、中国人保—东盟跨境再保险共同体,有效推动中国—东盟跨境保险合作。推出全国首个面向东盟的物流金融指数,连续四年编制发布区域性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成立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学院、中国—东盟金融研究中心,提升我国金融面向东盟发展的“软实力”。

终审:阿依孜瓦热木·托乎尼亚孜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