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保险成为稳农助农“定心丸”
提高农业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与加快农业现代化都至关重要。不久前,财政部等部门明确,从今年起在全国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2018年至2020年,我国在6个省份的24个县开展了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从先行试点的经验来看,充分发挥了粮食生产“稳定器”作用。
农业保险是避免自然风险损失、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农险赔付1124亿元,同比增速25.4%,惠及农户5772万户,也就是说有5772万户农户获得了理赔,农险赔付率已达80%。今年1月至4月,农险赔付294亿元,同比增长8%,惠及农户813万户。
随着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快速发展,农户风险保障需求日益增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全国覆盖、大豆有序扩面;鼓励地方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做到应赔尽赔;完善巨灾保险制度。
一张高质量的农业保险网,首先要有参保人数的保证,即纳入农业保险范围的农民越多,这张网的密度越大、基础越牢,农业生产抵御灾害风险的力量就越大、效果就越好。从农户最关注的灾后赔偿看,与投保传统的物化成本保险相比,投保完全成本保险或种植收入保险的农户受灾后所获赔款大幅增加,种粮农户受益更明显。特别是从事规模经营的种粮农民,很有必要把农业保险作为自己粮食生产风险的重要管理工具,争取做到“应保尽保”。
财政支持是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强化部门协同,及时足额拨付保费补贴、加强资金监管,防止拖欠、截留、挪用补贴。要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同时,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支持种粮农民实现“愿保尽保”。还要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和投保积极性。
农险承保理赔服务水平是事关农户的获得感和农险成效的“试金石”。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协议赔付”“平均赔付”等违背保险规则的现象,影响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声誉和农业保险赔付的准确性。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农民是最好的评判者。要指导承保机构优化险种设计和理赔服务,确保一旦出险能够快速理赔、应赔尽赔,切实增强农民获得感。要加强承保理赔管理相关政策,加快推动农业保险信息化建设,支撑风险识别等关键环节,更好地帮助粮农防灾减灾夺丰收。
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增加农业保险覆盖率,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各个保险机构应开发设计更加符合种粮农民风险管理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切实满足广大农户的需求,让农业保险好用管用实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